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5-17 都是英文惹的禍

同學又和我抱怨英文了,我是一個頭兩個大,同學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我的困難

  1. 對中文的文獻不了解,無法辨別其權威性與代表性
  2. 英文文獻我也無法翻譯成中文,導讀只能做大意的闡述
  3. 我看中文的內容,就像同學看英文一樣,有看沒有懂,看不太懂中文的翻譯啊

同學的困難

  1. 英文程度
  2. 關鍵字不了解,阻礙全文閱讀 (e.g. activity level, 甚至 level 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也不太確定)
  3. 文化差異造成閱讀障礙 (e.g. University of Phoenix 是全美著名的全 online 大學)


從和同學的對談中,我深深了解同學的難處。這個問題,是不是無解呢?

我能做到的:

  1. 製作導讀
  2. 儘量將關鍵字翻成中文
  3. 文章儘量選擇(你們知道嗎?我已經把這些因素考量進去了呢!)
    具權威、代表性
    可讀性高(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
    長度適中(有點困難)
    避免太多美國文化相關東西(很困難)
  4. 給予充裕的時間

    註:感謝同學早先的回饋,讓我了解英文的問題。之後我為了選擇一篇適合的文章,看了不知多少 paper,甚至我還考慮到用報章雜誌的文章,因為可能論文性較小,可讀性較高。一般而言,大多數的文章因引用太多美國文化相關東西而被刪除。另外真的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的,卻是令人驚訝的難找。例如我們讀過的 k12 online education 那篇就是少數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而且又具代表性。我收集了很多文章的,但沒有時間讀了!

同學能做到的:

  1. 努力嘗試,挑戰自己
  2. 提問題
  3. 讀書會,互相幫助
  4. 分工翻譯

我想聽聽同學是否有其他的建議。我絕對強調同學 “come to class prepared” 而不是 “come to class cold” 有備而來上課,而不是腦袋空空而來,等著被餵食,這我是不贊成的。

最後我想提一下,耀德義斌 不約而同的對建構式學習提出了質疑。這很有趣,一方面我們了解"知識就是在無限循環的激盪中產生",另一方面,我們懷疑"建構出來的內容是正確的嗎"。建構式學習對老師和同學都是一種挑戰,因為對大多數傳統教育下走過來的人(就是我們啦),還是下意識的喜歡『正確答案』。回想剛進教育學院就讀時,也對這種『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課堂討論覺得沮喪,其中一個 culture shock 就是經常反覆的自我懷疑:『到底我的想法是對的嗎』。有趣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我不但已經習慣這種思考模式,現在如果讓我回到傳統的『正確答案』模式,我可能還會有反culture shock呢!有一個老師,是我見過最 skillful 的 facilitator。有一次我問她的秘訣是什麼,她笑著說"bite your tongue"(大概翻成閉嘴)她的意思不是說老師什麼意見都沒有,她強調尊重大家的意見,不要喧賓奪主,應鼓勵發言。所以我記住了"bite my tongue"!Knowledge 與 authority 是一個有趣的互動。

7 則留言:

提到...

我們現在研究所的課,除了"統計"外,其餘的都是要大家腦力激盪,上課的老師都是要我們先看書再來對同學的報告和老師說的東西提出質疑,沒有標準答案~~
佩貞剛開始都很不習慣,因為大學都是老師餵食,現在卻要反芻,再消化~~

說實話,佩貞能體會老師的辛苦,要找適合並符合學習者需求的文獻真的很難,尤其在這茫茫的資訊海裡打撈更難。
所以,不論是教學者、學習者都在為這堂課努力,這將會是我們美好的回憶....

grace 提到...

哦,所以上課的方法是一樣的,所以真的都是英文惹的禍了! ^--^

雅琇 提到...

哈哈...當原文書翻譯成中文書時也會惹禍。
其實真的覺得英文很難唸,可是硬逼自己看完,就算只有一點收穫也不可惜,不過常常會錯意倒是我的問題。

grace 提到...

是的,英文不好唸,有了大家這學期的翻譯,以後的同學就比較輕鬆了,這就叫作前人種樹!

OwindbellO 提到...

恩~
偷偷來PO文
其實我覺得找一些權威且可獨性的文章是很好,不過~我自己有想到另一個方式,不知道可不可行,提出來討論一下。
也許~有些文章報導,是屬於「摘要」、「濃縮」式的,它或許只有一些簡單的觀念,或是一些關鍵字,我覺得這類文章也可以是一種學習教材,由於文章的易讀性,可以減少我們對於非母語的不熟悉,至少,可以了解全文大意「就足夠了」,而一些關鍵字,則可以當作補充及延伸閱讀,以先前的2007predict來說裡面雖然有很多不錯的觀念,但卻不易閱讀,好一點的話是可以透過概覽性的閱讀,了解全文大意,萬一要是會錯意,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易讀性」和「延伸閱讀性」,就像教學一樣,學習本身應該也是由易到難才是。

對翻譯的部份,我想是我們沒有善用現有的工具與地利之便。有些文章是同學們共同閱讀的,因此,不懂得地方應該會是許多同學的瓶頸,是可以被拿出來討論的,不論是google group、PBwiki或是小組讀書會,我們似乎都沒有「主動」去討論過。

回應老師在世界是平的提到的「平的學習」,也許,未來的趨勢並不是每個人蠻頭苦幹,拼了命的獨立學習;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充分利用身邊的人、事、物,建構屬於自己學習的「面」,而不是自己專注於「點」的學習,不管你爬的多高,看的都不會比整個面的範圍還要廣,尤其,當這個面已經是屬於全世界。

grace 提到...

哦哦,瞇瞇,歡迎啊,大方點,不用偷偷的

謝謝你的建議,很好的想法

但是根據你的建議,prediction不正符合你的條件嗎?每一位專家的內容都很「濃縮」啊,只有一些簡單的觀念,或是一些關鍵字 ^--^

話說回來,即使中文的文章,真能符合你的條件的可能也不好找吧!但是我想你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可能一篇文章只有一個重點,這樣可能更容易閱讀。但是這也不好找 :-)


同意「平的學習」與「主動」的分享,謝謝(研究所的學長姐也來看看吧,哈哈)

OwindbellO 提到...

是沒錯啦...prediction那篇文章還不錯...不過真的有些地方一直看不懂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