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我家的鴿子

大約兩個禮拜前,有一天出門時,居然發現有一隻鴿子,在我家陽臺的架子上築了一個窩。窩雖看似簡陋,但是我的陽台又避風、又避雨,算這隻鴿子聰明!



從另一個角度偷拍──將手從門伸出去,拿著數位相機朝鴿子的方向拍,要拍好幾張才有一張好的,還好是數位相機──科技真好。鴿子媽媽一動不動的一兩個禮拜。



有一天下雨,出門時警覺鴿子媽媽不見了!再仔細一看,哇,鴿子寶寶出來了,一個人 home alone,等媽媽回來喂他吧!



這是出生幾天後的照片,媽媽出去覓食,我就小心的跑到陽台,照了一張鴿子寶寶寫真照。



母女/子團園照。鴿子寶寶剛整理過羽毛,毛茸茸的,看起來比實際大很多。


希望他們趕快搬走,這樣我就不必每天出門都得低著頭,很小心,生怕驚動一家人啊!

幽默

這禮拜小馬在 blog 中提到,在觀看【世界是平的】時,雖然看見現場觀眾笑得很高興,但他根本無法抓出笑點在哪。這很有趣,我自己在看的時候(雖然已經看過三遍了)也是捧腹大笑,佩服 Friedman 的口才幽默。小馬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差異』──幽默。幽默和文化有密切的連接,有時候可能真的無法直接傳達,在這我不得不佩服電影翻譯者,能將好萊塢的影片帶入國人的市場。從幽默這件事,讓我想起一個 YouTube 的 video。原來是挪威某電視台在 2001 年錄製,以幽默、帶有諷刺的手法,來嘲笑我們對新科技的無知與畏懼。(我今天在美國的課堂上放,大家笑死了)你們看看好不好笑?Video 叫做 “Introduction to Book”。


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5-24 溝通的工具

這學期我深深體會到時差的好處。同學有好幾隻夜貓子,作業常常在台灣時間午夜之後紛紛出現。因為時間的差別,我大部份有辦法在上課前『速讀』,並給予簡短回饋。有時也會利用同學寫的內容,作為『分享時間』的話題。不過問題是1)當週統整的同學無法作業,2)我無法保證每次都能在上課前『速讀』大家的作業,進而作為上課的依據和調整。除了同學們可以儘量提早完成每週作業,我想這和我沒有規定作業繳交時間有關。我考慮以後 (不是這學期啦) 可以規定,應該在每週上課24 小時前繳交,這樣不但方便統整的同學,也讓大家有時間閱讀彼此的文章等,增加課前的準備,讓課堂互動更 productive。同學們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提到對課程的調整,就不得不談到這學期使用的工具。我已經在wk3: 說太多話了!!! (part1) 以及wk2: 人多意見多,但這是好事 (part1) (issue 4) 中兩次提到改進的計畫。最主要我承認一開始一下子太快的介紹了太多的工具,以後必須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的介紹。第二是這學期每樣工具我並沒有好好仔細的介紹,這也是可以大幅改進的。如果這兩點做到,我想同學們的接受度與使用度應該會提高。我還有好幾個工具這學期沒用呢!從『教育的未來』到『世界是平的』,希望同學至少有一個共識: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learning。學校正規教育只是一部份,非正規教育更是重要。當沒有人將所有的講義、作業整齊的呈現給你,當你必須自己從浩瀚無垠的網路中節選東、節選西時,也許你們就會了解這學期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真實世界』中很普通的東西罷了。

所謂『工具』,大部分不外乎是用來溝通罷了!工具必須有相當的使用經驗後,才能體會個中的易、同、優點、缺點,然後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目的等,作最好的選擇。至於 blog 和 discussion forum ( 例如 google group 等) 是否重複性太高,我讓同學自己決定。畢竟讓同學試用不同的工具也是課程的目的之一啊。但是 wiki 是不一樣的喔。我在 wiki 精神的 podcast 中已經概略陳述過,在此不贅述。

從溝通的工具又牽扯到同學之間的溝通。很高興在學期接近尾聲時,同學終於了解,修遠距的課,同學當然『必須』利用『工具』來『溝通』啊!這不正是『遠距』的意義嗎?同學在不同的地方,但仍透過網路,協調合作。如同 Jennie 在訪談中的補充:『在世界不斷的國際化、團隊化下,知道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和同儕合作、溝通是一個地球村居民的必備技能』。看來這門課貨真價實,沒有掛羊頭買狗肉啦!

學期即將進入尾聲,同學加緊努力,一定要開始著手寫期末報告了!

Update: 發現有一件事忘了提。從這學期的經驗,我認為可以考慮每週(尤其是開學初)上課前三十分鐘,可以拿來做關於 technology 的問與答。每週上課最後三十分鐘可以留給同學作溝通時間。不知道同學有沒有利用上課最後三十分鐘的時間來和組員溝通啊?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5-23 推陳出新

本週有三件事和同學分享。

首先,同學們都好早到學校哦,你們一般都是如此嗎?一大早到校,登入網路學園,等老師來上課嗎?很感動呢!你們越來越早,我也不敢偷懶嘍,哈哈!

接下來,我要好好表揚小馬同學。小馬同學除了課堂要求的功課外,利用自己的時間看了其他OOPS的資源。這學期向各位介紹OOPS不只是將之做為課堂的議題來討論,真正的意義是同學是否能自動自發的利用類似的資源,達到個人學習的目的。從小馬的使用經驗,提醒同學原來有很多課程是有影音檔的,而從這個發現,我們也有機會討論到影音課程對自學者的幫助。從之前的討論可以知道,有同學質疑沒有老師互動/指導的開放式課程可能在自學上還有困難。從小馬的發現,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到,開放式課程有不同的資源供使用者選擇。小馬自動自發去利用OOPS,其他同學有嗎?有的話,可以寫在每週個人 blog 中和大家分享啊,因為這不但和課程有關,更可以促進同學間資源分享的習慣!

最後,當然是對本週報告組同學的評語。如同關同學說的,我們先給本週報告組同學一個愛的鼓勵!在良性競爭下,看得出來報告組同學精心設計了分享討論的過程,也對 wiki 網頁有不同的呈現。創新一定要大大的鼓勵!小馬同學主持有大將之風,會鼓勵同學不要做無意義的發言,或是提醒同學在分享時不必重複影片內容,應著重在發表自己的感想。這是很不容易的哦,主持人的確必須有掌控大局的眼光和管理,小馬同學做的很好,同學也很配合發言,讓討論進行的熱熱鬧鬧!

當然好還能更好。幾週前我在鴨子划水一文中提到同學的『合作』習慣。譬如從 wiki 的報告中,我還是無法看出『共同合作』的蛛絲馬跡──在 history 中沒有同組組員共同編輯的過程。我相信同學是有面對面討論過的,所以我希望同學在 blog 中能分享合作的過程,這樣其他同學也能從中學習不同的經驗,而我也能一窺大家努力的辛酸。第二個建議,也是鴨子划水一文中提到,在討論當天,如何讓大家了解你們是一個組呢?組員應該更投入討論,並更積極回答問題。

第三點,我給大家一個挑戰──主持人在每個人發表完之後,除了重點歸納,並且重複敘述一次外,能不能將討論推到更深的層次?與其重複敘述同學的意見,如果能就同學的意見做一個評論,提出同意/反對的聲音,是不是比不斷的重複敘述有更深的教育意義呢?這個很難哦,連我都不太做得到,因為這就必須考驗我們的臨場反應啦!但是我提出來,給同學一個參考。

這兩週兩組同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討論風貌。第三組加油哦,我們等著看你的創新啦!

最後的最後,我必須說,你們真是一群天才學生,對灰色市場提出的解決之道真是五花八門...只能說大家都很有創意吧!

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

美式幽默

昨晚和 Dr.Bonk 通 email,順便提到,研究所的同學幾乎將第一章翻成中文了。我告訴他我計畫暑假,綜合不同版本的翻譯,製作一個 final version,這樣我以後的學生可以用,他也有了中文的第一章。

btw,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my Taiwan students have basically translated your blended handbook chapter 1 into Chinese. What I plan to do (maybe after the semester is over in late June) is to consolidate all the translations and proofread them carefully. Then, you will have a Chinese version of it and I can reuse it in later classes... Not word by word translation by all means but the gist of it.

Dr. Bonk 回信說:但是我需要整本書翻譯呢!
(笑)
你有許多好學生!

ok, but we are looking for someone to translate the entire book. smile!
You have some good students there.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劉老師回答同學問題

分了好幾次錄製,內容只能憑記憶,加了少許自己的想法,絕對沒有劉老師親自回答精采,不過也只能將就了。另外還有一件抱歉的事,因分開錄製,又不夠專業,有的時候聲音大,有的時候聲音小,所以小心你的耳朵哦!

(35 minutes)


mp3 直接下載 http://www.mypodcast.com/fsaudio/drmuffin_20070522_2148-29863.mp3

雅琇

1. Dr. Liu 遠距教學教師培訓工作經驗談 --提問聽完從事遠距教學工作者的說明,能有更深的了解。任何一所學校能確實有效的執行數位學習,一定要有專門的團隊來協助老師及學生進行教學與學習,在這裡提到團隊會協助老師將課程數位化,為的是讓數位學習平台不單只是老師上傳講義的地方,因此要重新設計文字、音響、圖像等教材,並且能讓學生在數位課程中能能彼此互動良好,就必須要有一套有趣的教學設計。1. 在發展數位課程的設計時,不只有老師要改變,學生也必須去適應數位課程的施行方式,想請問 Dr. Liu的是,在數位課程實施後,學生通常花最多時間去適應哪些改變,或是是否仍有無法克服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

佩貞

2. Cur Bonk的演講中提到完全線上學習者中比較多的是內向學習者,但是利用線上學習的方式因為非同步的溝通,教師對於課程的安排該如何掌控?在課程結束後,如何去評鑑這套課程適合所有的學生使用? 從哪些地方去評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狀況?
3. 教師在製作數位內容之前,是否應對學習者實施前測?以了解學習者的先備知識。
4. 因為教師製作數位內容及適應線上課程需要花許多心力、時間,已經很辛苦了,倘若又遇到學習者的態度不積極,則您會如何輔導教師要如何調適呢?如何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效能?

義斌只有一個問題,想同時看看兩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的想法:BL的一大部分是非同步教學,5. Face to Face或Net Meeting的比重多少較合適?
6. Face to Face或Net Meeting的主要用途應該是什麼?

偉堯
7. 在美國,像休士頓大學專門開發這樣的培訓課程,是如同師範學院的教育學程,還是說這只是單獨一州,甚至是學校本身進行的一項試探性教學模式?
8.有多少的學校也開始研發遠距教學師資培訓?
9.美國對於這樣混合式教學的評估與州政府政策有何關聯?Dr. Liu 遠距教學教師培訓工作經驗談 --議題
10.如何評估哪些大學適用哪種線上或多媒體數位課程?
11.不同地區在使用線上或多媒體數位課程上的課程設計上有何差異?考量的因素為何?

耀德
12. Dr. liu提到要讓一堂課的線上課程完整發展也不是那個容易,要發展至少要三個時期才能完善,不知道是不是我耳背,聽到的似乎是三個「時期」,如果是的話,想請問是哪三個時期?
13. 另外由於Dr. Liu提到了所謂線上教學必須透過線上的工具來進行分組,而不像傳統面對面式的工作指派,我想討論的是,那像我們現在作業常常需要分組,由於地域性的原因,讓我們還可以面對面討論,這樣是不是還沒完全發揮Fully On Line的精神呢?那所以像作業指派的部份,是不是有更有趣的分派方式或是合作方式呢?

智元

14. 想較深入得知傳統面授轉形數位課程時,其教學設計相關的過程。
15. 而在此執行規劃製作階段,有哪些部份需特別注意
16. 可請您由您相關的工作經驗中,闡述比較傳統與數位課程在教學上的差異點嗎?

17.資訊融入課程是否等同數位學習?
18.在轉化這些教材時,會考量到哪些方面?
19.如何轉化或修改現有的教材,以符合教學現場的進行

博忠

20、若學校想對一門課程實施blend learning,應該如何進行,組成一個小組?小組成員要有什麼專長?工作如何分配?
21、我所服務的學校是職業學校,教導實作方面的技術,如要使用數位化的教學應如何將實作的過程教導該學生?且讓學生有如同實際操作的感覺呢?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60 分鐘節目訪問 OLPC

昨天打開電視,剛好看到 CBS 訪問 Nicholas Negroponte, 百元電腦

訪談是英文,但網頁有英文逐字稿,也許可幫助理解吧!

最新訪談哦! 片中提到許多同學(可能或已經)提出來的問題

片中也提到 OLPC 和 Intel 的競爭

最後 Negroponte 提到 OLPC 將來在美國流通是可能的,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買兩個--一個給自己的孩子,另一個給發展中國家的孩子!有趣的 idea !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7/05/20/60minutes/main2830058.shtml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5-17 都是英文惹的禍

同學又和我抱怨英文了,我是一個頭兩個大,同學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我的困難

  1. 對中文的文獻不了解,無法辨別其權威性與代表性
  2. 英文文獻我也無法翻譯成中文,導讀只能做大意的闡述
  3. 我看中文的內容,就像同學看英文一樣,有看沒有懂,看不太懂中文的翻譯啊

同學的困難

  1. 英文程度
  2. 關鍵字不了解,阻礙全文閱讀 (e.g. activity level, 甚至 level 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也不太確定)
  3. 文化差異造成閱讀障礙 (e.g. University of Phoenix 是全美著名的全 online 大學)


從和同學的對談中,我深深了解同學的難處。這個問題,是不是無解呢?

我能做到的:

  1. 製作導讀
  2. 儘量將關鍵字翻成中文
  3. 文章儘量選擇(你們知道嗎?我已經把這些因素考量進去了呢!)
    具權威、代表性
    可讀性高(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
    長度適中(有點困難)
    避免太多美國文化相關東西(很困難)
  4. 給予充裕的時間

    註:感謝同學早先的回饋,讓我了解英文的問題。之後我為了選擇一篇適合的文章,看了不知多少 paper,甚至我還考慮到用報章雜誌的文章,因為可能論文性較小,可讀性較高。一般而言,大多數的文章因引用太多美國文化相關東西而被刪除。另外真的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的,卻是令人驚訝的難找。例如我們讀過的 k12 online education 那篇就是少數條理清晰,有圖表配合而且又具代表性。我收集了很多文章的,但沒有時間讀了!

同學能做到的:

  1. 努力嘗試,挑戰自己
  2. 提問題
  3. 讀書會,互相幫助
  4. 分工翻譯

我想聽聽同學是否有其他的建議。我絕對強調同學 “come to class prepared” 而不是 “come to class cold” 有備而來上課,而不是腦袋空空而來,等著被餵食,這我是不贊成的。

最後我想提一下,耀德義斌 不約而同的對建構式學習提出了質疑。這很有趣,一方面我們了解"知識就是在無限循環的激盪中產生",另一方面,我們懷疑"建構出來的內容是正確的嗎"。建構式學習對老師和同學都是一種挑戰,因為對大多數傳統教育下走過來的人(就是我們啦),還是下意識的喜歡『正確答案』。回想剛進教育學院就讀時,也對這種『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課堂討論覺得沮喪,其中一個 culture shock 就是經常反覆的自我懷疑:『到底我的想法是對的嗎』。有趣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我不但已經習慣這種思考模式,現在如果讓我回到傳統的『正確答案』模式,我可能還會有反culture shock呢!有一個老師,是我見過最 skillful 的 facilitator。有一次我問她的秘訣是什麼,她笑著說"bite your tongue"(大概翻成閉嘴)她的意思不是說老師什麼意見都沒有,她強調尊重大家的意見,不要喧賓奪主,應鼓勵發言。所以我記住了"bite my tongue"!Knowledge 與 authority 是一個有趣的互動。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5-16 再接再厲 

這禮拜的標題是『再接再厲』,代表了我對同學努力的肯定,同時也希望大家(包括我)繼續加油,更上一層樓,好還要更好!

為了鼓勵大家作創意的發揮,不要有所謂『正確答案』的限制,我故意延遲發表本週的 blog,因為我發現(大學部)同學可能有『參考』我 blog 的『習慣』。『正確答案』就是實話實說啦!很容易的,知道了嗎?(可是我還是第一個po的… hmm…)

第一組同學本週作了報告與主持討論。首先嘉獎一下 wiki 的製作,從頁面的 history 看起來很有共同創作的精神哦!再來就是華同學說話很有條例,看來平常太少發揮的機會,那天真是滔滔不絕,頗有大將之風。

反過來說,主持是不是挺不容易的?尤其同學的配合度不太高,都等著被點名才開口。再來,要提出一個好問題更是不容易,是不是?請同學想一想前幾週我們討論過主持人扮演的角色,也討論過如何能讓課程更生動。同學提出洋洋灑灑許多意見,例如生活化,聊天化等。根據我們討論過的這些意見,再回頭想一想討論的議題與進行的方式,是不是理論與實務還有一些差距?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思考思考哦!我更希望能看到報告組同學寫一寫如何溝通協調的過程等,讓同學參考。

根據這週的經驗,建議以後報告組同學儘早一點將 wiki 報告與議題準備好,用 google group 提醒大家先去看,這樣同學就不會一下子回答不出問題,場面就尷尬啦。大家再接再厲!

因為報告組同學提出的問題很深,有一點難回答,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同學思考:

以下現象,對你個人有什麼意義?能舉出例子或個人經驗嗎?他和教育又有什麼關係?

  1.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2. 地球村民 global citizen
  3. 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
  4. 創新 innovation
  5. 合作 collaboration
  6. 跨國/組織/文化/語言/等的合作collaboration cross nation/organization/culture/language/etc
  7. 分享 sharing
  8. 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ing
  9. 網路對___的影響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___
  10. 多元化 diversity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新的嘗試---Podcasting

這學期真的學了好多東西,像 Camtashia (紀錄螢幕活動、錄音、錄影等),google video (還試用了 youtube,但 youtube 有十分鐘的限制),和 podcasting等。因為這堂課而讓我有機會實際應用這些科技。實際的操作,更替我揭開了一些科技的神秘面紗。我以前老搞不懂為什麼podcasting這麼紅,不就是將 audio 放在網上嗎?也問過很多人,大家都說,就是就是。但不論大家怎麼說,我總還是有一層疑問。奇怪的是,等到親自操作後,我終於明白podcasting就是將 audio 放在網上。親身的經驗讓我確實的體驗了別人老早就告訴我的 information。原來 information 必須經過內化的過程才能成為 knowledge 的!

酷哦!

如何使用wiki來體現共同創作的精神與過程? (5 min)


回應涵如5.9上課心得 (4 min)



update 更新
另一個新的網站叫 TeacherTube http://www.teachertube.com/,三月才正式開張,類似 YouTube 的概念,但是 focus on 教育。看了一下常見問題集,原來沒有十分鐘或是 100mb 的限制(YouTube 有,google video 沒有。 YouTube或google video,好的一面是內容包羅萬象,但不幸的是『龍蛇雜處』的情形也很嚴重,TeacherTube 希望能保持一個『淨土』,希望如此!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草稿大綱範例

只是一個範例---草稿大綱的開始

教學相長


  1. 開場的故事 --- (~100字)
  2. 開始的掙扎 – (~500字)
    • 第一個想法
    • 第二個想法
    • 全盤推翻
    • 建議
  3. 科技的手掌心(~500字)
    • 故事1
    • 故事2
    • 建議
  4. 傾聽同學的聲音(~1000字)
    • 故事1- 語言障礙
    • 故事2 – 合作
    • 故事3 – 非同步
    • 故事4 – 互動
    • etc
    • 建議
  5. 自我反省(~800字)
    • Lesson learned 1
    • Lesson learned 2
    • Lesson learned 3
    • Lesson learned 4
    • Lesson learned 5
  6. 再接再厲(~800字)
    • 想法1
    • 想法2
    • 想法3
    • 想法4
    • 想法5

同學的大綱越具體愈好。例如像『傾聽同學的聲音』中的例子。還有要至少引用10個同學的blog postings ,所以如果你已經有 idea 了,可以條例出來。提醒同學,要具體列舉,避免天馬行空。有問題再討論!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而且是草稿的開始,還可以修改或改變心意的。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5-9 知易行難

上週討論Jennie的訪談。根據同學的留言,我發現大家都了解遠距教學中,同學自主學習,自動自發的重要,但是畢竟知易行難,能否實現又是另一回事。從作老師的立場,我很想知道是否在作業活動上能做調整,讓同學更能有興趣參與。我在討論版上提出了這個問題,但只有一位同學回答...hmm….

所以在課堂上,我又將這個問題提出來,請大家腦力激盪!經過短暫的 silence 後,同學陸續發表了各自的意見,想法都很好、很有趣啊!



根據我的觀察,同學們對發表『理論』似乎都很在行呢,但是我希望同學能將形而上的理論落實在實際、可行的行動中。在大家將各自意見發表在 whiteboard 上後,我一個一個點名,要大家用這堂課為例,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的同學能提出一些實際的想法,有的必須再想一想。同學有很多很好的建議哦!
1.例如有人建議Predication的報告可以用辯論的方式,讓三組同學互相詢問、回答、辯護各自的2007預測。我倒是蠻喜歡這個想法,有變化,也夠刺激。不過從老師的角度,接下來的問題是誰/如何公平的決定『勝負』呢?同學再想想吧!
2.另外有同學提到教學遊戲化、生活化等,也是合理的建議。像辯論也可算是一種遊戲吧!就生活化而言,有同學建議在聽完Jennie訪談後,可以讓同學訪問其他同學,看大家有沒有其他不同的遠距教學經驗。很好的建議啊!不過話說回來,就生活化而言,除了一、兩位同學在開學初有主動在 blog 上分享生活經驗外,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將 blog 當一個『功課』看待,只作到『分內』的就滿意了。我也三不五時在 blog 上做一些生活的分享,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迴響。我的感想是,同學的建議很好,但真正施行時也許又不一樣吧?
3.最後有幾位同學表達,從報告型式到課程內容等,希望能有多一些『選擇』,這也是很好的想法,而這堂課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不過在幾個線上討論的作業中,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議題回答,也算是一種選擇了!

謝謝同學的寶貴意見,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繼續想一想,還可以有更好又實際的建議的!

5-10 『一』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

這兩個禮拜作業『百元電腦』和『世界是平的』報告、討論都很精采。有趣的是,大部份同學們有興趣的議題,和我的很不一樣。真的讓我體驗到教學相長,更讓我從同學身上學到了許多。綜合兩個影片,我的 overall reflection 就是一句話:the power of “one”!

『一』是什麼呢?

可以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夢想,一段經驗...”One” could be anything!

『一』的力量有多大?How powerful could “one” be?從這段影片中,我得到許多啟發。現在再想想,『一』的力量有多大?

上個禮拜達賴喇嘛來 Houston 的 Rice University 做兩場公開演講,我很幸運能聆聽他的開示。下午的主題是 tolerance and universal responsibilities 。達賴喇嘛198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主要是他非暴力的推動西藏獨立。他除了提倡不同宗教間的互解與溝通外,更鼓勵每一個地球人都應該有推動和平的責任。提問時有人問到現在社會 global warming 等問題層出不窮,一個人能做什麼呢?What can one person do?問問題的人似乎帶著絕望的口氣,但是達賴喇嘛帶著一貫率真的口吻回答:從自己做起!

我很天真的認為,人類的 generosity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百元電腦正是一個例子!

幾年前剛聽到這個計畫,也和有些人一樣,覺得飯都吃不飽了,還玩電腦?但是當我了解到電腦有內建 mesh network能力時,對這個計畫的看法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的轉變。They are serious about learning! 如果你有興趣,看這個這個 video demo,看 mesh network 如何在百元電腦的計畫中 promote social learning, collaboration與 learning communities,這些理念和我對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而我也開始對這個計畫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聽完演講之後,最讓我心動的,是講者很誠肯的承認,改變需要時間(change takes time)。他提到教師的teaching practice必須改變,學生的 learning practice 必須改變,學校教育只是學習的一小部份(only parts of learning comes from teaching; learning outside class),學習必須融入生活(integrated view of life as applied to education),同儕之間的互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peer to peer learning)...這一切的一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改變(takes decades to change),而百元電腦只是種下種子(seeds the change)---the power of one project!

我天真的認為,只要計畫的中心思想是正確的,這些問題遲早會被克服,重要的是必須去施行。如果要等到所有的其他問題都解決了,然後才回頭來看教育,那是本末倒置。是的,這個計畫是灑下一個願景,鋪製一個未來!

同樣的,『世界是平的』也是一個願景。如果從 web2.0 的角度來看,也許有些同學 miss 了一個很重要的中心思想── the power of individuals,也是Friedman 稱之為 globalization 3.0。去年 Times 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 “you”,從最近的 digg 事件,大家可以體會,網路匯集眾多『一個人的力量』,能成就如何的威力。OOPS 計畫不又是一個例子?兩千多個義工,每個人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但結合眾人之力,不是成就了 OOPS?(不同的是,digg是網路力量的錯誤示範)

我一邊聽演講,一邊寫下了七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想一想:

  1. find connections to other readings this semester,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到了
  2.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演講中提到peer to peer collaboration 在globalization 3.0中的角色。在教育中,collaboration 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有多重要?
  3. horizontal vs vertical in education演講中提到在globalization 3.0 下,collaboration 的方式從舊式的 vertical (上到下,老師到學生)轉變成為 horizontal (peer to peer, 同儕, student-centered, teacher as facilitator)。在教育中,我們也見到同樣的趨勢嗎?
  4. change takes time,演講中用電力的發明與建築的改變等說明,任何改變需要配套的改變。教育的改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5. what will be the “crisis” in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演講中提到 “silent crisis” 還未警覺到潛在的危機。台灣教育中有沒有潛在的危機?
  6. what is your positive imagination in education? 演講中提到正面想像的重要。你對教育的 positive imagination 是什麼?
  7. 如果 learning world is flat 學習的世界也是平的,平的學習世界是什麼樣子?

記得看過這本書 The Flicker Mind,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到中國人造字多奇妙,crisis這個字中文是『危機』。『危機』是在危難中的契機,當有危難時,也是契機出現時。百元電腦也好,世界是平的也罷,重要的是,心有多大,『一』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自己做起!要輸出希望啊!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文獻公開 (Open Access)

昨天上課,義斌問了一個好問題:


我們在做研究,普遍遇到外文文獻不足,因為取得不便,老師有沒有文獻資料庫可以免費取得的

我建議 google scholar ,但義斌回說:大部分找到的都在IEEE,要有帳號

我假設大家都聽過、知道、也用過 google scholar。如果你不知道、沒聽過,一定要去試用一下。IMHO (In My Humble Opinion) 所有圖書館如果無法迎頭趕上,都應該關門大吉。

舉一個個人的例子。有一天在家心血來潮,決定來 google scholar (google scholar在此當動詞用)一下自己。

首先我輸入我的名字(英文)


出現的第一筆資料是2003年和老師一起做的一個 meta analysis。Wow! 看到了嗎?”Cited by 20” 有至少二十個人引用那篇論文!事實上引用那篇論文的人不只二十個人,但是其他的人都『隱藏』在付費的文獻資料庫後面,除非圖書館有購買讀取那個文獻資料庫的權利,那些文獻是無法任人讀取的!


在上面的圖中,左手邊可以看到我的名字,點選它,google scholar 就列出所有找得到我寫的論文。大部分是學術會議所發表的論文,算是唸書時的練習吧。如果你點選進去,基本上所有的連接也只帶你到論文大綱,真正的論文是看不到的!這正是義斌(以及大家)所面臨的問題。除非台東大學圖書館剛好有那個資料庫的使用權,否則你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但是,勇敢點,給那個作者發 email ,請問他願不願意將他的論文和你分享。想像一下,天下有誰收到這樣的 email 不會受寵若驚,當場馬上將論文發給你呢?在美國我還算幸運,學校的圖書館基本上都有我要的東西,真的沒有,還可以透過 Interlibrary Loan,經由館際交流拿到論文。

既然我們在 google scholar 我的論文,那我們翻到第二頁,最後一筆資料是我的博士論文,”Cited by 1” hmm… 那個人是誰呢?

哦,原來是我的好朋友,Dr. Bonk。哈哈,好朋友的重要性!注意哦,他的論文是發表在一個 Open Access 的期刊上,一個完全免費公開的期刊。

Lesson Learned:
文獻公開 (Open Access) 才能提供真正的學術交流。我一個沒沒無聞的無名小卒的作品,也有20個 citations,如果不是 Open Access,那篇論文還安靜的『隱藏』在龐大的文獻資料庫中,等著你的發掘呢!


回到義斌的問題,在著作權等的把關下,如果台東大學圖書館沒有某文獻資料庫的讀取權力,可以嚐試下列途徑:
1.Interlibrary Loan
2.嘗試 Open Access 的期刊,例如
· Sloan-C consortium http://www.sloan-c.org/ 我們提到這個組織有兩個OA期刊
· Educause Quarterly: http://www.educause.edu/pub/eq/
· Educause Review: http://www.educause.edu/apps/er/index.asp
· First Monday: http://www.firstmonday.org/
· Innovate: 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 http://horizon.unc.edu/innovate/guidelines/ (我很喜歡這個期刊,有一天你會在這裡看到我的論文的!)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 http://www.itdl.org/index.htm
·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http://www.irrodl.org/
·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ttp://jcmc.indiana.edu/
·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http://cade.athabascau.ca/ (Canadian Assoc for Dist Ed (CADE))
· 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http://www.ncolr.org/jiol/

希望這樣有點幫助!

【OOPS使用迴響】台東大學觀賞『教育的未來』心得分享

okay, 我今天終於將大家的心得,按照預定計畫,分享在 OOPS 的論壇上了

請看 http://forum.fantasy.tw/viewtopic.php?p=122858

你們說有沒有人會來回應?

接下來是OOPS的討論等,也會一一整理再分享

大家回去看看自己的 post 有沒有錯別字或是語句不通的,趕快改啊!

創作共享,天下為公!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圓滿落幕

University of Houston 的課結束了。昨天和今天花了許多時間將最後的兩個作業改完,在 WebCt 上公佈了成績。同學應該都會滿意的!

這學期班上有二十二人,超修兩人,所以特別熱鬧,每堂課都將電腦教室擠的滿滿的。還記得開學第一天,因為同學彼此不認識,大家好安靜,看著我一個人唱獨角戲。我說我最怕安靜的同學,把他們逗笑了!最後一堂課,大家聒噪的不得了,想要他們安靜已經不可能了!看著大家從完全的陌生人,經過一個學期『並肩作戰』,現在變成好朋友,覺得很欣慰。

最後一堂課是學生成果展,大家輪流上台分享一學期的成果--- ePortfolio,也各自帶了點心,因為也是 party time to celebrate!我讓大家作 peer feedback,同學必須針對每一個同學提出 1 + 1 feedback : 一個稱讚,加一個建議。在中間休息時間,大家將他們的 feedback,親手交給對方。一時好不熱鬧!他們說好像小時候情人節的卡片交換遊戲,大家的情緒 high 到了極點!課程結束,大家還依依不捨!同學紛紛和我分享他們學習了許多東西,有人說這是他六年大學生涯中最棒的一門課,有人說他一點也不後悔交了學費,好幾個人提到從與同學的互動中交流了許多寶貴意見...

依依不捨是真的。這班同學的背景比較多樣化,有三位五十幾歲的,大部分結婚有小孩,大部分有 part-time 或 full-time 工作,但也有少數年紀較輕,所以課堂討論起來,十分有趣。這班同學中有幾位特別能帶動氣氛,有的是做功課特別賣力,成為大家的模範,有的是開心果,上課惹大家笑。還有我認為這學期加了幾次 peer feedback 的活動,有正面影響的效果,讓大家能有『互相依靠』的機會,從觀摩彼此的作品中,反思自己的作品。我是 social learning 的堅信者,相信同學彼此從觀摩和互助中,能得到更大的啟發。

我知道同學普遍對每週一個作業覺得吃不消,但是我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只能加,那有減少的可能?詢問同學之後,大家給了我一個很棒的建議。他們也覺得不必減少任何內容,但是可將每週交一個作業,改成隔週交兩個作業,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每個禮拜都好緊張。我從善如流,下學期改!

這學期經營成功啦!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造反有理

Digg This: 09-f9-11-02-9d-74-e3-5b-d8-41-56-c5- 63-56-88-c0 

以網路的速度,這個『新聞』已經是『舊聞』了,夠多人寫這件事了,但是 just in case 你還不知道...

Cnet 對來龍去脈有大概的交代。但要了解故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必須了解 digg.com 是什麼。KennyP blog 有概略說明,不了解的可參考,我也不必重複。

很多網友推舉此事件,認為是 web2.0 的經典代表。如果就 “the power of the users” 的角度,我完全同意。不論你同不同意所謂 web2.0 的定義,這件事淋漓盡致的將 user-created, user-selected, user-powered, user-ranked, user------,使用者利用網路,在極短時間內,能遍及、達到的人數,而大家『同心協力』,『異口同聲』的為了『權力』表達了自己的聲音。的確很驚人,尤其是如果你對網路與社會有興趣的話,這真的可以是一個很好、很有趣的 case study。從此事件,也引發出許多相關的議題,例如,copyright, free speech, Internet law, power struggles 等。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這個 case study 很精采。

So what’s wrong, you asked?

造反有理?

當『人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無法無天』的事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爆發!『民主』不需要『法制』嗎?前幾天才和一位大陸的同學談到台灣的民主。他笑死了,說你們那是民主嗎?在這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年代,加上網路的 empowering effect ,更增加了所謂『民主』的複雜度。更何況『群眾』有時候是很盲目的,不明究理跟著起鬨的大有人在,再加上網路的便利,讓這種『盲目』更容易的擴散,畢竟一個 mouse click ,又不麻煩(太容易了),這些是我看見的隱憂。

星期五,系上兩個老師就這件事興高采烈的談了起來,對我保守的態度不以為然。當我提出,他們所爭取的東西是錯誤時(copyright 是另一個 issue,不在此文範圍),他們異口同聲的說:you don’t get it。

Maybe I don’t get it. Do you?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教學平台

最近雅秀在 blog 中提到,台東大學的智慧大師,似乎仍未被廣為使用。我在留言中大致分享了我尚未完全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時間不夠(因熟悉系統也要花時間),還有缺乏培訓。經佩貞告知,原來培訓是有的,但應用的層面可能還停留在"檔案下載"。其實經由朋友介紹,我在二月底有看到 online tutorial ,不過那時候離正式上課只剩一個多禮拜了。雖然當時如獲至寶,馬上下載,將一百多頁洋洋灑灑全列印出來了,但是一看,重點完全放在"技術上"如何使用,至於"教學上"如何應用,完全沒提。這讓我想起University of Houston 的 WebCt 培訓。

老實說,我覺得 WebCt 很難用。真的很難用!

最早第一次用是在 2001 年,當時在 computer science 兼課。我心想,以我的電腦背景,什麼系統應該都不是問題。結果大出我意料之外, WebCt 一點都不 intuitive,花了很多時間自己玩,結論是"沒辦法"。最後還是經由 one-on-one support,一步一步很艱難的將課程一一呈現。當時 honestly 的想法就是,如果我都覺得這麼難用,別的老師如何上手呢!

第二次用是從去年開始。幾年不見,WebCt 早已面目全非,完全不認得了!進去東南西北分不清,那種"沒辦法"的感覺又出現了。所以這次我乖乖的參加了WebCt 的三小時培訓班(一個禮拜開好幾班,選擇合適自己的時間)。三個小時其實也只能大略將比較常用的功能作簡單介紹,大部分的人回去後,還是必須自己花時間玩,畢竟每一個功能都有好多 options,真的 好 複 雜 !!!連續用了兩個學期,甚至到現在,我還是常常找不到某項功能或是如何修改某項內容。我覺得我也不笨,所以只好認為系統太難用了!我和WebCt 的工作人員聊過,他們完全同意,WebCt不是一個很容易用的系統。

為什麼?個人覺得兩大原因:
1)design issue (usability) 設計問題。沒有人性吧?從學生的角度可能還看不太出來,但是從教師的角度,為了要達成某種功能...一言難竟...就是很難用!

2)too many options 功能太強大,結果反而變的難用。如果用80/20 rule, 大概80%的人只用到20%的功能,(我覺得90%的人只用到10%的功能都不為過)但是為了要找到那20%的功能,必須在大海中摸索。

WebCt 是一個很貴的系統,學校有一群人(上百人哦)作系統維護、管理、support、培訓等。University of Houston 有三百多門課在 WebCt ,能想像每天有多少問題嗎?能容忍系統當機嗎?

所有的教學平台功能都大同小異,有課程內容,繳交作業,公佈分數,討論區等。但是真正的挑戰是───如何creatively 利用 technology來達到教學效果,而不是將教學內容調整,來適應 technology。 在 University of Houston, 我們有一個團隊叫 Instructional Designer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助老師設計線上教學。畢竟會教學 和 會線上教學 不一樣的。Dr. Melissa Pierson 有一個圖來詮釋這個觀念。想想看吧!
回到雅秀的問題,智慧大師和國外的教學平台比,現在看來,好用多了!雖然沒有太多時間熟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摸索,慢慢有一點眉目了。Usability 上來說,intuitive 多了。就科技本身而言,台灣絕對不輸外國。還記得2004年去大陸講學時,到了重慶的西南師大,他們很驕傲的呈現自己發展的教學平台,還可和中國衛星作即時連線,威力超強的!但每次要上課,勞師動眾,有人在這端,有人在那端,還有一個TA專門回答問題等。當時我就想,這樣的系統,做做教學觀摩很炫,但也許有永續經營的問題,每上一次課那麼麻煩!

所以我的結論是,教學平台功能都大同小異,我們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設計線上教學,讓他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吧!大家覺得呢?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5-2 鴨子划水

聽過「鴨子划水」的比喻嗎?鴨子就算水面下的蹼再怎麼努力划,水面上的姿態可是氣定神閒哩。我就像是那隻鴨子──裝輕鬆!

今天又有問題了。網路學園連上,但 Breeze 連不上。今天的 hero 是大家的侑霖哥,他在第一時間馬上開了一個臨時 Breeze 教室,讓我們能繼續上課。請大家不要忘記一定要好好謝謝他哦!

同學的表現也很值得驕傲!大家身經『百戰』,百戰百勝呢!現在都能很快配合,馬上進入臨時教室,給自己拍拍手!不過有一點小插曲,就是我不會用網路學園裡的 chat 功能,開啟後,我找不到如何將新來的同學加進來的地方,所以我只好關閉再重開。我以為我關閉 chat,就同時關閉了所有人的 chat,不過不是如此。原來開的還在,後來開的也在,結果同學們分散在不同的 chat room 中,哈哈,我不會用啦!有沒有人知道怎麼用的,可以教教我。

好不容易大家上線了,為了爭取時間,廢話少說,我讓戎文同學作 blog 統整報告後,就直接進入主題。根據觀察同學過去一星期的線上討論,我提出了兩個問題:1)"討論"和"發表文章"的異同 (就 google group 而言),2)主持人的工作包括什麼?同學的回答都很好,表示大家都明白,都了解,只是不見得親身實踐而已。

我為什麼問這兩個問題呢?猜到了吧!同學大都還是停留在"發表文章"的階段,自顧自話,沒有"討論"的互動,更沒有"討論"的腦力激盪,當然遑論進而拋磚引玉,引發出更深的省思了。這就和第二個問題有關了。戎文同學這禮拜主持人做的不錯,有督促大家,也有歸納與統整,不過好像只有我和他在"討論",同學的參與還待加強。為什麼呢?

從同學的討論與我的觀察,我發現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的同學普遍對"分組"的作業和我有不同的認知。經過詢問,我發現,同學們對分組的態度是 cooperation,而我對分組的理念是 collaboration。同學們了解 cooperation 和 collaboration 的異同嗎?我也必須再想想,也許作業能再設計,讓同學從 cooperation 漸漸學習 collaboration。否則就像上禮拜,分到作主持人的同學就必須"獨當一面",而其他的同學好像"隔岸觀火"似的,有的連一篇文章都沒發表。這樣是最好的學習嗎?我繼續深思中。

今天我們在一小時內將課程結束,我認為蠻理想的,將 technology 的 risk 減低到一定的程度,也將課程的重點部份移至非同步。因為非同步的 risk 相對較低,也希望讓我這隻鴨子比較能『真輕鬆』而不是『裝輕鬆』。

這禮拜功課很簡單,希望大家都能在幾天之內有效率的完成。

最後,我必須請問大家,你們的 mic 是有什麼問題,為什麼常常有回音?這個問題從開學以來就一直存在,難道沒有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