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5-24 溝通的工具

這學期我深深體會到時差的好處。同學有好幾隻夜貓子,作業常常在台灣時間午夜之後紛紛出現。因為時間的差別,我大部份有辦法在上課前『速讀』,並給予簡短回饋。有時也會利用同學寫的內容,作為『分享時間』的話題。不過問題是1)當週統整的同學無法作業,2)我無法保證每次都能在上課前『速讀』大家的作業,進而作為上課的依據和調整。除了同學們可以儘量提早完成每週作業,我想這和我沒有規定作業繳交時間有關。我考慮以後 (不是這學期啦) 可以規定,應該在每週上課24 小時前繳交,這樣不但方便統整的同學,也讓大家有時間閱讀彼此的文章等,增加課前的準備,讓課堂互動更 productive。同學們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提到對課程的調整,就不得不談到這學期使用的工具。我已經在wk3: 說太多話了!!! (part1) 以及wk2: 人多意見多,但這是好事 (part1) (issue 4) 中兩次提到改進的計畫。最主要我承認一開始一下子太快的介紹了太多的工具,以後必須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的介紹。第二是這學期每樣工具我並沒有好好仔細的介紹,這也是可以大幅改進的。如果這兩點做到,我想同學們的接受度與使用度應該會提高。我還有好幾個工具這學期沒用呢!從『教育的未來』到『世界是平的』,希望同學至少有一個共識: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learning。學校正規教育只是一部份,非正規教育更是重要。當沒有人將所有的講義、作業整齊的呈現給你,當你必須自己從浩瀚無垠的網路中節選東、節選西時,也許你們就會了解這學期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真實世界』中很普通的東西罷了。

所謂『工具』,大部分不外乎是用來溝通罷了!工具必須有相當的使用經驗後,才能體會個中的易、同、優點、缺點,然後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目的等,作最好的選擇。至於 blog 和 discussion forum ( 例如 google group 等) 是否重複性太高,我讓同學自己決定。畢竟讓同學試用不同的工具也是課程的目的之一啊。但是 wiki 是不一樣的喔。我在 wiki 精神的 podcast 中已經概略陳述過,在此不贅述。

從溝通的工具又牽扯到同學之間的溝通。很高興在學期接近尾聲時,同學終於了解,修遠距的課,同學當然『必須』利用『工具』來『溝通』啊!這不正是『遠距』的意義嗎?同學在不同的地方,但仍透過網路,協調合作。如同 Jennie 在訪談中的補充:『在世界不斷的國際化、團隊化下,知道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和同儕合作、溝通是一個地球村居民的必備技能』。看來這門課貨真價實,沒有掛羊頭買狗肉啦!

學期即將進入尾聲,同學加緊努力,一定要開始著手寫期末報告了!

Update: 發現有一件事忘了提。從這學期的經驗,我認為可以考慮每週(尤其是開學初)上課前三十分鐘,可以拿來做關於 technology 的問與答。每週上課最後三十分鐘可以留給同學作溝通時間。不知道同學有沒有利用上課最後三十分鐘的時間來和組員溝通啊?

5 則留言:

關小豪 提到...

嗯嗯
我同意作業在上課24小時之前完成
因為這禮拜輪到我統整BLOG
看到同學還沒寫會覺得很緊張
終於體會到了
以後我都要快點寫
哈哈~~

grace 提到...

哈哈
是啊, 為了降低大家的 stress level, 同學必須互相配合囉!

OwindbellO 提到...

恩~
其實我覺得讓大家有「時限」的共識
也沒有什麼不好
像我這學期修的另一門課(Flash)
一樣是星期三(下午)
也是屬於每週有作業
必須自己去摸索操作的課程
老師也是限定星期一凌晨12點以前要把作業寄到信箱
對學生來說
作業早做晚做都要做
對老師來說
作業早看晚看都要看
而且這也是對自己時間管理的學習
讓彼此有更充分的時間課後反省
也為下次上課做更充分的準備

grace 提到...

是的, 同意瞇瞇

最主要是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做回饋, 這樣才有及時性,才有較好的效果

我第一版的英文課程大綱中有注明上課24小時之前完成作業,不過大家沒看,我也沒強迫執行,下次改進

abcvictor 提到...

老師本週給我們的回饋,真的是說到心坎裡了,首先,就統整的部份而言,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我自己本身雖然也是常常截止前一刻Po出來,但我不得不承認,如果有某些規定,我會更準時繳交,例如本週我必須做統整,因為每個禮拜三我必須在晚間十點搭夜車回台北,禮拜三我在網路前待到晚間九點,還是有些同學較為忙碌,尚未將心得上傳,我必須把資料帶上火車用NB進行統整,當然這是我個人工作因素所致,所以我該自行負責,只是如果能在上課前24小時全部繳交完畢,我想至少就我的情況可以在火車上多瞇個兩個小時,當然,隔天早上六點到台北,還是必須上線重新統整,但是因為時間較急迫,相對比較無法給同學多一點回饋。
再來是對於老師提到學校只是正規教育的一部份我也是相當認同,自我學習與社會教育對我們來說在以後會比學校教育更為豐富,就我的例子而言,即使以前從大一就在校外進行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歷(打工),那時候覺得自己在這部分能力已經相當不錯,沒想到,一跨出教育界,所面臨的學習與挑戰,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才真正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很多讓人完全沒有聽過的人事物一一在面前出現,那是種更大的挑戰與學習,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老師會給你機會,在外面誰會給你機會呢?我認為出去闖一闖會讓人視野寬廣的。
這學期上課用的工具方面,我覺得一開始老師在第一堂課說明了三種工具的使用法與功能取向,可是第一堂很多同學還沒加選,導致適應期的延長,不過我想有了這次經驗對往後的學弟妹與老師都能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三種工具都有不同之處,一開始使用會覺得很雜,後來就了解老師找了這三種不同工作的原因。
我想這學期的課下來,大家對許多遠距的工具與涵義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也希望大家學完之後能好好利用囉!也更要把許多內涵的實質意義帶進冰冷的科技中,我想這樣才能增加它的附加價值。